2024年,我院广告学本科专业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中正式引入《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开设学期为大一春季学期。2024级学生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2025年春季第一轮《数据与统计与分析》课程开始实施教学。这是我院在深化跨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具备前沿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广告人才。

课程特别邀请人文社科处处长、计量经济学专家杨友才教授担纲主讲,周明顺博士担任助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课堂上,杨友才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构建起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框架。在授课过程中,杨友才教授将复杂的计量经济学公式通过生动的比喻、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拆解,并将抽象的统计原理与广告传播、媒介效果评估等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在上机实践环节中,周明顺博士带领学生学习Stata软件的使用,学习内容涵盖数据导入、基础统计分析、回归建模等多方面。
本次课程效果显著,反响热烈。对于多数广告专业的同学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系统接触代码指令和数据分析,具体收获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程有效帮助大家跨越了从理论认知到动手实践的鸿沟,实现了零基础入门,掌握了运用工具解决实际广告问题的初步能力;第二,学习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成功激发了同学们对新领域的浓厚兴趣,不少同学课后交流时坦言“十分新奇有趣”,感觉“极大地开拓了学术视野”;第三,最重要的是大家逐渐认识到数据能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能,而成为了理解现代广告生态、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必备素养。课后,广告242班班长王静雪同学坦言最初面对代码和统计术语时,产生了畏难情绪。作为文科背景的学生,她一度认为没有高等数学基础很难掌握计量统计知识,然而通过循序渐进的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践,不仅理解了核心统计概念,更掌握了运用工具进行基础数据分析的方法。像王静雪同学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同学们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化解了畏难情绪,收获了信心和能力。
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将整个学期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与广告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展了深入的数据分析项目。其中,孔鑫雨、李佳慧、阿依努尔等5位同学组成的小组聚焦电影营销领域,以《热映电影短视频宣传数据与电影票房相关性分析——基于抖音、微博、小红书的实证研究》为题,系统爬取并分析了三大社交平台上电影官方及用户生成短视频的播放量、互动数据等指标,为电影宣发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的洞察。刘怡菲、高子桐、马万紫等6位同学以《同档期电影B站预告片数据与票房表现对比分析》为题目,创新性地选取了《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90》两部影片为研究对象,同档期电影在B站上的预告片播放量、弹幕互动量与其最终票房的关系为讨论的核心话题。刘艺、高佳英、徐嘉仪等4位同学的小组则关注品牌植入效果,以《影视剧中品牌植入广告的时长与品牌热度关系分析》为题,量化统计了热门影视剧中品牌植入的时长、场景显著性,并结合同期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提及量、搜索指数等热度指标,运用统计方法揭示了植入时长等因素对品牌认知度提升的具体影响。吴冶乐、陈梦梦、陈彬等5位同学的小组另辟蹊径,以《明星主演作品的数据趋势分析:票房与评分背后的影响因素》为题,以热门影视剧《藏海传》《折腰》《狂飙》为研究对象,综合多维变量,试图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影响明星作品市场表现与口碑的关键因素。
各小组围绕电影票房影响因素、流媒体平台用户行为特征、社交媒体广告投放效果等前沿营销议题,自主进行数据搜集、统计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完成了从问题提出、研究设计到最终呈现的完整研究流程,并进行了精彩的小组汇报。这些项目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更生动地展现了数据驱动下广告策略优化的可能路径。

广告242班吴冶乐同学以《明星主演作品的数据趋势分析:票房与评分背后的影响因素》为题进行课堂汇报

广告242班孔鑫雨同学以《热映电影短视频宣传数据与电影票房相关性分析——基于抖音、微博、小红书的实证研究》为题进行课堂汇报
该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院广告学教育正积极回应AIGC时代需求,打破传统文科边界。通过扎实的数据工具训练和贴近实战的项目演练,提升了学生在信息洪流中的洞察力、分析力与解决,推动专业建设持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坚实迈进。